Search

sig 306 玉器展廳 展覽總說

  • Share this:

遠古時期,中華大地的先民在採集、開墾的過程中,發現了堅韌不朽又晶瑩溫潤的美麗礦石,散發出如春陽般的光澤,似乎蘊藏了催化大地生機的神秘能量,於是就稱這些珍貴的美石為:玉。

經過近八千年的發展,玉在中國逐漸被賦予豐富的內涵,在雕琢技法上也更加精進成熟。本展覽首先以玉之靈、玉之德、玉之華、玉之巧四個主題,帶您依著時代順序,觀察玉器如何由新石器時代作為溝通天地神靈的媒介,之後隨著社會進步,儒家學說興起,在夏朝至魏晉南北朝之間,逐漸蛻變成為君子美德的象徵。接著在六朝到隋唐時,融入中亞等地區的影響;宋元時期則追求寫實的風格,也興起了仿古風。明清時期工藝技術精進,清代皇室更積極主導玉雕風格,新的玉料也陸續開採和輸入,使玉雕藝術達到空前的高峰。

此外,在玉不琢不成器單元中,您可以透過玉器上各種雕琢痕跡,深入瞭解玉器從設計到完工的製作過程。最後,玲瓏璀璨單元則展示了各種質材的玉石製品,包括閃玉、輝玉、以及各色寶石和半寶石的比對,讓觀眾認識玉石種類的異同。「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呈現了我們民族的特性,和中華古玉最深層的內涵。


Tags:

About author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名稱的由來。一九三一年為避戰禍,故宮文物開始於中國境內四處遷徙。一九四九年,由於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將總數約六十萬件左右的故宮精品文物運到台灣,并曾暫置于桃園楊梅、台中霧峰北溝等地。直到一九六五年,始遷至台北士林外雙溪現址。 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五十多年歲月中,國立故宮博物院已發展成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不僅持續提升硬體機能,同時也戮力於藏品徵集,目前總數已達六十七萬件之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華夏文物典藏。近年來,全力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透過先進的數位科技,讓故宮文物有了新穎的面貌,不僅在展示呈現上更為活潑,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上,也充分扮演了新世紀博物館創新價值的多元角色。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ouses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art in the world. With nearly 700,000 precious artifacts, the museum’s extensive collection spans thousands of years and consists of magnificent treasures from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imperial collec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as dedicated itself to melding culture and technology, hoping to make its national treasures and remarkable cultural inheritance more accessible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View all posts